夯實基點 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
http://m.vmlcwjnjqx.com2023年12月08日 09:40教育裝備網
建設教育強國,“基點”在基礎教育。基礎教育搞得越扎實,教育強國步伐就越穩、后勁就越足。準確、全面、深刻理解“基點”的科學定位、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,是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。
第一,“基點”具有根本的奠基性。“基點”如大廈之地基,是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。要在基礎教育階段為教育大廈、為青少年兒童一生的成長發展奠基,“基點”必須體現三個方面特征。
奠基必須全面,不全面就無法支撐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促進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,學生的理想信念、道德品質、知識智力、身體和心理素質等各方面的培養缺一不可。政府要樹立科學的教育政績觀,學校要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規定的各門課程,統籌各種育人途徑,大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,家長要充分認識青少年兒童全面發展對于奠基人生的重要意義。
奠基必須穩固扎實,不牢固就無法支撐。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學習能力最強、接受文化知識最快的重要階段,牢固扎實的基礎教育一直是我國的傳統優勢,只能加強、不能削弱。要深刻認識“雙減”是學習動能的轉換,突出的是淘汰落后學習方式、提高學習效率,避免高負荷、低效能,不是單純“做減法”,更不是“急剎車”,必須保持合理學習負擔、鼓勵學生刻苦學習。中小學要嚴格落實課程質量標準,嚴格教學規范,確保學生學足學好,為進入更高學段的學習和人生成長發展打牢穩固基礎。
奠基必須協調銜接體系化,“斷層”“無序”則無法支撐。要強化幼小、小初、初高以及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有效銜接,注重課程教材、考試評價等貫通設計,實現育人目標、教學內容循序漸進。要推進基礎教育學段間協調發展,堅持義務教育重中之重地位,同時加快學前教育、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發展,大力補齊短板。要精準施策,準確把握基礎教育“三段一類”不同發展需求,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,強化學前教育、特殊教育普惠發展,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。
第二,“基點”具有天然的延展性。“基點”是“第一粒扣子”,對后續的要素、行為具有統一、不可逆的范式規定性。要為學生一生的成長發展“打樣”,“基點”必須強化三個方面品質。
一是思想道德。要認真落實中小學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,加強黨對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,強化對共青團、少先隊的支持保障,引導中小學生從小聽黨話、永遠跟黨走。要高度重視中小學德育工作,建立黨組織主導的德育工作機制,挖掘課內和課外、線上和線下各種德育資源,創新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載體和途徑,不斷增強德育工作針對性、實效性,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政治素質、道德品質、法治意識、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,為一生成長奠定堅實思想基礎。
二是學習習慣。學習是學生的天職,中小學校既要重視文化知識傳授,更要“授人以漁”,培養讓學生受益一生的良好學習習慣。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,當前特別要注意不能過于攀比、“拔苗助長”、超綱超標教學,以至于讓學生早早失去了學習興趣。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,指導、幫助學生學會看待問題、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,而不僅僅是告訴學生一個“要考的知識點”,同時,要注重學習手段的迭代更新,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數字化思維、方法開展學習。
三是意志品格。培養中小學生的堅強意志、健全人格,是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,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。中小學和廣大家長要有意識地通過各種途徑載體,鍛煉學生身體、磨煉學生心性,培養堅韌不拔、百折不撓的身心品質。要高度重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,根據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,不斷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、教師隊伍配備培養、軟硬件設施建設等基礎保障,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,提高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、實效性。
第三,“基點”具有無限的創造性。“基點”是無限潛能的“原點”,一切“從0到1”的創新創造都是“基點”潛能的迸發,基礎教育重在呵護潛能、鼓勵迸發。要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創新型人才支撐,“基點”必須做好三個方面工作。
提供創新土壤。黨的二十大進一步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中小學要主動對標使命,充分發揮培養學生創新意識、創造能力主陣地作用。要大力構建創新校園文化,一草一木、一舉一動都要涵養創新生態、浸潤創新精神。要進一步完善課程教材體系,既注重傳授知識,更注重啟發和培養創新思維。要高度重視考試評價體系改革,不要過于在意“標準答案”,努力為學生營造更多包容、富有想象的學習成長空間。
激發內生動力。基礎教育重在育人,根本目的是“點亮”學生、激發其成長的內生動力。要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師育人能力,善于傾聽學生內心想法,高度重視學生自主意識。要不斷健全教學質量評價標準,更加注重對育人過程特別是培養學生創新創造思維的評價,引領中小學進一步聚焦學生成長。當前,要重點抓好中小學科學教育,通過開展豐富的實驗、科普、科學家進校園等活動,激發學生好奇心、想象力、探求欲,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、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。
強化社會支撐。基礎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業,要統籌利用社會各類教育資源,豐富學生實踐途徑,促進學生知行合一、創新創造。要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,引導家長樹立正確育兒觀念,既要督促指導學生完成規定的學業任務,更要正確認識、合理引導、積極鼓勵學生的一些“奇思妙想”甚至是“不務正業”的想法,為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創造寬松環境。要有效整合網絡、社區等多方力量,廣泛宣傳、積極引領創新創造風潮,為創新型人才成長營造良好社會環境。
(作者系教育部教育質量評估中心副主任)
責任編輯:董曉娟
本文鏈接:TOP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