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高校+傳承人”激活非遺傳承密碼
http://m.vmlcwjnjqx.com2025年07月09日 09:19教育裝備網
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十年成果展”近日在京開幕。該計劃自2015年啟動以來,推動非遺傳承人走進高校,接受系統化培訓與跨界交流。十年間,149所院校舉辦1400余期研培班,培訓傳承人5.1萬人次,探索出一條“高校+傳承人”的非遺活態傳承新路。
非遺傳承的核心在于人,而青年是文化賡續的命脈。“高校+傳承人”模式,正是以教育賦能傳承、以市場激活價值、以文化聯結青春的密碼。尤其在數字經濟浪潮下,這一模式通過首發經濟思維嫁接傳統技藝,讓非遺從“博物館展品”蛻變為“生活潮流品”,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動能的同時,也為新業態展示了更多可能。
近年來,非遺屢屢出圈,特別是非遺與新經濟的結合,催生了一些現象級的文化事件。在這一過程中,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”的十年耕耘,通過教育賦能,實現了市場對接及非遺與年輕人的文化共鳴,非遺文化傳承突破閉塞的傳統模式,形成了良性的傳承發展之路。
通過教育賦能,高校成為了非遺傳承的“孵化器”。高校為傳承人提供“理論+實踐+拓展”的立體課程體系,組建“教師+傳承人+行業專家”的跨界師資隊伍。這種模式既提升技藝精度和理論深度,又拓寬文化視野。如揚州大學幫助烹飪非遺傳承人融合現代營養學,讓傳統技藝科學化;有的職業院校將研培成果反哺教學,形成“傳承人進校學技藝,學生隨傳承人練手藝”的共生循環。“研培計劃”不僅教給傳承人新的設計理念,還教給他們現代市場營銷方法。青年傳承人在高校中接觸設計思維、品牌管理、數字化制作等現代知識,使非遺從“手工作坊”邁向“現代工坊”。
非遺的創始源于實用,并通過市場得以延續。非遺在現當代的傳承困境,也多因科技進步中非遺原有的實用價值被替代或消減,無法得到市場的正向回饋。如何將原純實用路線的非遺與現代經濟接軌,通過轉型成為消費市場中的新經濟業態,是非遺活化的關鍵所在。高校通過產業聯動,推動非遺融入新消費場景,呼應新經濟從“流量消費”向“價值消費”的轉型。比如研培計劃中,蘇繡傳承人與設計師合作開發文創飾品,并通過短視頻平臺打開銷路,成為“可穿戴的非遺”。非遺產品憑借文化稀缺性,契合消費者對差異化和精神滿足的新需求,引領了“價值消費”的回歸。
非遺傳承的最終目標是建立文化認同,“高校+傳承人”模式有較好的代際聯結。通過拍攝非遺紀錄片、開設校園非遺工坊,學生親身捶打銅器、扎染布料,在體驗中建立情感紐帶的場景化傳播傳承人,推陳出新讓老手藝變身“國潮藝術品”實現跨代際對話……讓年輕人從非遺中看到自我價值與社會意義,讓代際之間的文化認同得到深化。
(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首發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)
責任編輯:董曉娟
本文鏈接:TOP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