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業院校應成為“非遺”傳承主陣地
http://m.vmlcwjnjqx.com2022年11月01日 09:39教育裝備網
日前,教育部發布消息,將加快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所需的新興和緊缺專業,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以及招生就業與專業設置聯動機制。要求各職業院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列為必修課或限定選修課,明確實踐性教學學時原則上占總學時數50%以上,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學校授課和教學科研,以提升職業院校學生傳統文化素養。
全國目前已有162所職業院校設置了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,推動“非遺”傳承領域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培養。但僅有這些示范專業點還遠遠不夠,傳承“非遺”文化,需要更多的職業院校將完善專業結構和“非遺”文化傳承有機結合,根據國家專業目錄,結合地域“非遺”文化,設置相應的“非遺”專業,有條件的學校,還可構建“非遺”專業集群,使職業院校真正成為“非遺”傳承人培養的沃土。
職業院?梢源藶槠鯔C,深化職業教育課程改革,調整和優化包括“非遺”在內的課程結構體系,提升職業院校學生文化品位、審美情趣、人文素養和技術技能;通過教學,讓學生了解“非遺”文化,提高學生參與“非遺”實踐的能力,培養民族情感、意志和文化認同感。
職業院校還應將非遺傳承與中國特色新型學徒制相結合,改變“非遺”技藝傳統的家族傳承、師徒傳承等單一模式。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,積極吸納“非遺”代表性傳承人擔任外聘教師或實習導師,建設相關專業實訓基地和大師工作室。改革用人機制,聘請代表性傳承人深度參與學校授課和教學科研,要以保護和傳承“非遺”文化為基準,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性改革。加大教材開發力度,將“非遺”的教學項目引入課堂,構建相應的教學體系,促進“非遺”文化與技能人才培養的融合。同時,要加強“非遺”教師團隊培養,通過校內校外互補型教師團隊的建設與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內容,培養出熱愛傳統文化并具備優秀技能的“非遺”文化傳承者。
現代技術和科技手段應成為“非遺”文化傳承的有力工具,也將為職業教育傳承“非遺”開辟嶄新路徑。職業院校在傳承“非遺”過程中,可充分利用現代技術,將其進行記錄、整理、復原或再現,以此來實現完整而有效的傳承和保護。同時,也要善于利用新興媒體,通過網絡傳播和信息共享,對職業教育傳承“非遺”的相關活動、成果進行宣傳,激發社會共同關注和參與“非遺”事業,喚起民眾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,從根本上推動其持續活態地傳承。職業院校還可將“非遺”文化作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內容,積極向世界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、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。
保護好、傳承好、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新時代職業院校的重要職責和光榮使命。職業院校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優秀文化育人資源,把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遺文化引入校園,扎實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工作,積極打造濃郁的文化育人氛圍。另一方面應深入探索技能人才培養和“非遺”傳承融合發展新模式,以創新舉措賦能職業教育“提質培優”,大力培養“非遺”專門人才和能工巧匠,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。
(作者系江蘇省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)
責任編輯:董曉娟
本文鏈接:TOP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