縣域教育規劃如何破題——規劃細一分 落實穩一分
http://m.vmlcwjnjqx.com2025年08月01日 09:29教育裝備網
在推動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、構建縣域發展新格局過程中,科學編制教育發展規劃意義重大。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規劃編制工作。
多元協同發力
確立教育發展新目標
縣域教育規劃目標的確定是動態持續改進和完善的過程。“十五五”規劃編制階段,需建立政府主導、專家論證和教師參與的縣級教育規劃委員會,以縣教育局為核心,聯動縣政府、發改委、財政局與學校等主體,明確權責邊界,通過多元協同整合資源,從水平性、質量性、結構性和機制性目標入手,科學確立發展目標。
水平性目標方面,依據教育強國戰略和地方規劃,立足縣域實際確立教育普及與資源配置指標。教育普及聚焦普惠性幼兒園入園率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、殘疾兒童等弱勢群體入學機會;資源均衡側重智慧校園建設、城鄉校際資源分配均衡化等,保障縣域內每個孩子享有公平優質教育資源。
質量性目標堅持重點篩選原則,圍繞學生核心素養、高素質教師隊伍、課堂教學質量、新課程改革、跨學科教學、小班化教學經驗和縣中振興等,確立適配縣域不同學段和城鄉學校的目標,推動教育從“學有所教”邁向“學有優教”。
結構性目標依據人口變化和新型城鎮化趨勢,圍繞學校空間布局調整、鄉村及民族地區學校質量提升、高中階段教育多樣化、職普融通、鄉鎮寄宿制學校質量等,以結構調整驅動高質量發展,優化資源利用以適應縣域發展新形勢。
機制性目標圍繞管理、評價和協同機制,推進“縣管校聘”、教師編制動態調整、校長職級制改革,建立學生核心素養評價、發展性與增值性評價、家校協同育人機制及教育數字化平臺,以完善機制保障縣域教育持續健康發展。
統籌各類教育
形成協調發展新內容
縣域教育發展需統籌學前、義務、特殊、民辦、職業及家庭教育等協調推進,激發內部活力。建立與人口變化適配的資源統籌調配機制,將基礎教育擴優提質作為重點,落實各學段學齡人口監測預警制度,構建“市縣結合”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和區域教育資源流動協同機制。
學前教育方面,落實國務院相關文件精神,依據城鄉人口變化,擴大安全普惠性資源供給,通過結構性改革提升質量,為兒童起步奠定良好基礎。
義務教育聚焦優質均衡,落實《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》,分期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,縮小城鄉校際硬件差距;完善優秀師資交流輪崗,推動從硬件均衡到師資優質均衡;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小班化教學試點,建立科學督導評估體系。
民辦教育方面,貫徹國務院相關意見,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辦學,形成進出有序、規范優質的發展格局。職業教育立足需求,優化布局,深化與職業學院合作,構建現代職教體系,提升支撐引領能力。此外,還開展家庭教育講堂,營造良好家風,構建家校共育模式,凝聚教育合力。
創新保障機制
構建發展支持新體系
通過創新資源要素保障機制,構建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持體系,重點強化經費保障、師資建設、評價機制和信息融合,提升保障水平。
經費保障上,優化財政支出結構,持續加大投入,確保教育經費穩定增長,重點支持農村和薄弱學校;拓寬籌措渠道,鼓勵社會捐資助學,形成多元投入機制,筑牢物質基礎。
師資建設方面,營造良好教學氛圍,提供專業發展平臺;健全激勵機制,保障教師待遇,提升工作積極性;優化隊伍結構,通過招聘引進補充短缺學科教師,改善學科和年齡結構;加大培養培訓力度,完善體系以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,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。
評價機制改革上,建立科學評價體系,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核心素養培育;加強教育督導,提升權威性與實效性,引導縣域教育正確發展方向。
教育信息化方面,探索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模式,加快數字教育資源庫建設,構建智慧教育生態,為縣域教育現代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,打破時空限制促進優質資源高效流動。
(作者徐其紅系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;王穩東系該校西北鄉村教育研究院副院長、博士生導師)
責任編輯:董曉娟
本文鏈接:TOP↑